聊城大学东昌学院-新闻网
范景华:《重修东昌光岳楼记》碑文考释
来源: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年第2期 审校:组宣部 发文时间:2021-01-19

靳维熙等编撰的《聊城县志·艺文志》( 清宣统二年(1910) 版) 收录了杨以增《重修光岳楼记》一文。靳维熙,字约斋,聊城人。光绪十四年( 1888)戊子科优贡生,曾任莒州学正。他与杨以增的嫡孙杨保彝是少年时代的好友。民国四年(1915) ,杨保彝的遗孀王少姗聘请靳维熙为杨保彝的嗣子杨敬夫(又名杨承训)的老师,并委托靳维熙协助杨敬夫编辑杨以增的《退思庐文存》、杨绍和的《仪晋观堂诗抄》、杨保彝的《归瓻斋诗词抄》。上述杨氏三代诗文集于民国九年(1920) 印行,现藏山东省图书馆。《山东文献集成》第1辑第 39册(山东大学出版社,2006年12月版。) 收录了上述杨氏三代诗文集。杨以增的《重修光岳楼记》又载《退思庐文存》。曹景英马鸣琴编《海源阁研究资料》( 山东友谊出版社,1990年10月版。) 亦收录了杨以增的《重修光岳楼记》。

杨以增撰文、傅绳勋书丹的《重修东昌光岳楼记》石碑迄今尚在,它位于光岳楼台基之上南门西侧,碑额与碑身连为一体,高195.2厘米,宽79厘米,厚23.8 厘米; 碑座高49.3厘米,宽112.4厘米,厚75.5厘米。碑文阴刻22行,行50字、51字、5字不等。碑文的拓片现存海源阁内,这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。自清朝后期至今,关注并研究杨氏海源阁藏书的专家学者众多,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文章与著作,就目前笔者所见所闻而言,尚无人对这篇重要历史文献作深入细致的研究。

笔者将杨以增的《重修东昌光岳楼记》碑文拓片,与《聊城县志·艺文志》( 清宣统二年版) 、《退思庐文存》( 民国九年海源阁刻本) 、《海源阁研究资料》中《重修光岳楼记》比较研究,发现了一系列问题:

1.文字差异悬殊及错误

原碑文字数总计871字,而宣统二年版《聊城县志·艺文志》中的字数是678字,其中“区区科第云云乎哉”后一个“云”是衍字,实为677字。“捐金姓名,附泐碑阴”碑文中无此8字。碑文被靳维熙删去202字。笔者认为有几处删略文字是不恰当的,如碑文的题目是《重修东昌光岳楼记》8字,靳维熙删去“东昌”2字。杨以增文章的首句是“东昌为古东郡”,紧扣题目。再如: “道光己亥、庚子间”,删去“己亥”,亦是失误。《重修光岳楼记》中有4个错字: “瞳昽破晓”之“瞳”,误,应为“曈”;“槁顼黄馘”之“顼”,误,应为“项”;“傅薪后学七先生”之“傅”,误,应为“傳”( 传) ;“知府卢鋐”之“鋐”,误,应为 “綋”,这是沿袭原碑文之误。《退思庐文存》中《重修光岳楼记》,更正了“瞳”“顼”“傅”三个错字,删去后一个衍字“云”,总计677 字。《海源阁研究资料》中杨以增《重修光岳楼记》,录自宣统二年版《聊城县志·艺文志》,不但沿袭了其中的 4 个错字,又增加了4个错字:“瞳咙破晓”之“咙”;“皆指金有 加”之“指”,应为“捐”;“佥日”之“日”,应为“曰”;“顾吾谓此楼之建巳五百年”之“巳”,应为“已”。此外,“然无山而有足以为属城之保障者,曰:‘光岳楼’”之“曰”字,被遗漏。

2.撰文及重修光岳楼的时间之误

碑文中明确记载杨以增撰写《重修东昌光岳楼记》的时间是:“大清道光二十八年( 1848)岁次戊申中秋之月”,而宣统二年版《聊城县志·艺文志》中却说是“道光二十一年”。《退思庐文存》中删去“道光二十一年”6字。《海源阁研究资料》中仍沿袭“道光二十一年”之误,且有多处句读之误,如:“厥后西平,李赞改名‘光岳’”。“西平李赞”中间不应加“,”。( 参见本文句读及《考释》〔5〕) 再如:“以增方与傅 子绳勋读礼,家居詹子,恩以楼为全郡保障……”应为: “以增方与傅子绳勋读礼家居,詹子恩以楼为全郡保障……”。( 参见本文句读及《考 释》〔11〕、〔12〕) 丁延峰说: 杨以增于道光二十年“撰《重修光岳楼记》志其事,云: ‘家居詹子,恩以楼 为全郡保障……’”“重修于是年开始,历时一年完毕”。《聊城县志卷七·重修光岳楼记》。( 丁延峰 《海源阁杨氏四世年谱》,《海源阁研究论集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0年9月版,第 331—332 页。) 丁延峰这段话有四个错误: ①杨以增撰《重修光岳楼记》的时间是“道光二十年”,错。②句读沿袭《海源阁研究资料》之误。③“历时一年完毕”,误。应为“历时五年零两个月完毕”。④杨以增《重修光岳楼记》,载清宣统二年版《聊城县志·卷十之三·艺文志》,丁说《聊城县志卷七》,又误。关于此次重修光岳楼的时间,杨以增《重修东昌光岳楼记》碑文明确记载: “工始于道光二十年八月中秋日,迄二十五年十月望日工竣。”道光二十年八月十五日,即公元1840年9月10日;道光二十五年十月望日( 十月十五日) ,即公元1845年11月14日,历时五年零两个月。宣统二年版《聊城县志·艺文志·重修光岳楼记》云: “工始于道光二十年月,迄二十一年月工竣。”时间含糊不清,且“迄二十一年月工竣”为大错;同版《聊城县志·方域志·古迹》: “光岳楼: 在城中央……道光二十八年重修,邑 人杨以增记。”将重修光岳楼的时间记述为“道光二十八年”,与杨以增撰文的时间混为一谈,误。《退 思庐文存》中《重修光岳楼记》、《海源阁研究资料》中《重修光岳楼记》、丁延峰《海源阁研究论集》,皆沿袭“迄二十一年月工竣”之误。

3.碑文误字

杨以增《重修东昌光岳楼记》碑文说:“国朝顺治十七年,知府卢鋐修。”国朝,此指清朝。顺治十七年,即 公元1660年。卢鋐,“鋐”字误书,本为“綋”字,是形近音近而误。这是杨以增沿袭清嘉庆十三年版《东昌府志》之误。嘉庆十三年版《东昌府志·卷四十四·古迹二·台沼》记载: “光岳楼:楼在城中央……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府卢鋐、乾隆二十年知府蔡学颐重修。”朱保炯谢沛霖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》明确记载: “卢綋”,湖广蕲州(今湖北蕲春)人,清顺治六年( 1649)己丑科第3甲第205名进士。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》是以进士登科录与题名碑为依据编纂而成,具有毋庸置疑的准确性与权威性。康熙二年( 1663) 版《聊城县志·艺文志》刊载卢綋的两篇文章《重修光岳楼记》与《重修考院记》,均署名“卢綋”。“綋”同“紘”,本意是系颔下之帽带。《说文·糸部》: “綋,冠卷也。”《篇海类编·衣服类·糸部》: “紘,冠卷也。”所以施闰章于顺治十六年( 1659) 撰《重修东昌府考院记》说:“卢君名紘”。( 清宣统二年版《聊城县志·艺文志》)施闰章与卢綋是同榜进士,施闰章考取顺治六年( 1649)己丑科第2甲第26名进士,他对卢綋的名字知之甚详,不会有误。“綋”与“紘”不同于“鋐”,据《汉语大字典》: “鋐”有两层含义,( 一) 器;( 二) 宏大。

4.关于书丹、刻碑及立碑时间问题

所谓“书丹”,是指以朱笔在碑石上写字,以待镌刻。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: “熹平四年( 175) ,奏求正定六经文字,灵帝许之,邕乃自书丹于碑,使工镌刻。”后通称书写碑志等为“书丹”。杨以增撰写《重修东昌光岳楼记》一文的时间是:“大清道光二十八年( 1848) 岁次戊申中秋之月”,而傅绳勋书丹的时间并非同时。傅绳勋书丹时的官职是“江苏巡抚”。据《清实录·宣宗成皇帝实录》卷四六六记载: “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壬寅,两江总督李星沅因病解任,以江苏巡抚陆建瀛为两江总督,调江西巡抚傅绳勋为江苏巡抚。”( 《清实录》,中华书局,2008年,第39册,第42160页。) “四月壬寅”,即四月四日。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四日,即公元1849年4月26日。据此,笔者断定: 傅绳勋书丹的时间当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四日之后,而工匠刻碑及立碑的时间则稍晚,具体时间已无从查考,大概不会延迟至道光三十年。

5.碑文考释

笔者以杨以增《重修东昌光岳楼记》碑文拓片为底本予以点校,旨在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貌。谬误之处,恭请博雅之士赐教为幸。

重修东昌光岳楼记

东昌为古东郡[1],水有黄河故道九河[2],虽芜没,犹可辨识。论者谓: “魏博[3]千里,沃野旷衍,惜无山作镇,形势阙焉。”然无山而有足以为属城之保障者,曰: “光岳楼”。楼建于明洪武七年,名“馀木楼”[4],厥后西平李赞[5]改名“光岳”,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[6]也。岱为五岳之长,郡距岱二百五十里。每曈昽破晓,晴光晃漾,天门、日观诸峰,如星斗排布霄汉,望之穹然。楼据郡城之中,上挹三光,混茫无际,而岱岳之千汇万状,悉收于一览中,盖楼为东郡之镇山久矣。

溯明成化、嘉靖、万历,屡事重 修[7],载于郡志[8]。国朝顺治十七年,知府卢鋐【綋】修。后至乾隆二十年,知府蔡学颐[9]复加培葺,时太岁在乙亥也。自乙亥迄今,又九十馀年,风雨漂摇,岌岌乎有栋折榱崩之惧。道光己亥、庚子间[10],以增方与傅子绳勋读礼家居[11],詹子恩[12]以楼为全郡保障,及此不修,后将愈难为力。遂呈明祝太守庆谷[13]、章明府斅[14],定议兴修。太守、明府以下及西商之懋迁[15]于吾郡者,皆捐金有加,郡人士亦各相佽助。工始于道光二十年八月中秋日,迄二十五年十月望日工竣,共用制钱一万二千四百缗。石基砖座木材, 一一坚实,檐楹户牗,丹漆黝垩,焕然维新,郡人士乃欢忻鼓舞,以落其成也。佥曰: “大工克举,非壮观 瞻也,非供吟眺也。《书》云: 物察灾祥,地灵人杰。科第其日盛矣乎[16]! ”顾吾谓此楼之建已五百年,得岱岳扶舆清淑之气,磅礴郁积,其间之起而名世者,代不乏人。启文书院有胡太守德琳[17]楹牓云: “接武巍科三状首[18],传薪正学七先生[19]。”纪其略也。相国星岩傅公[20]、少宗伯悔庐邓公[21],皆以大魁致通显。而所称“七先生”者,其槁项黄馘[22],与正笏垂绅之彦,并祀于乡。是达而为名臣,穷而为名儒,其道不同,其应运而兴,秉道以为后起之仪型,则一也。维岳将神,生甫及申[23],区区科第云乎哉! 都人士[24]生逢盛世,通经学古,践履居先。处而修之于家,则孝弟忠信; 出而膺廊庙之选,则必思有济于天下后世,庶足为岱岳光也。其无负楼以岳名之意乎?

是役也,武举詹恩督办总理,始终其事。监工暨 司出纳者,则举人叶锡麟[25],贡生周金铭,候选同知 潘荣渭,文生刘堃、石芝堂、刘树芳、张元鉴,监生冯金科、李学义、李春芳、山右王晋扬,武生钱名鲁、魏振东、邓光第,从九邱光宇、张光斗,耆老朱圣傅也。

是为记。

赐进士出身、诰授资政大夫、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、总督江南南河等处地方河道提督军务、署陕甘总督、加三级、邑人杨以增撰文

赐进士出身、诰授资政大夫、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、巡抚江苏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、前翰林院庶吉士、加三级、邑人傅绳勋书丹

大清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中秋之月

【考释】

〔1〕东昌: 即今山东省聊城市。据《元史·志第十·地 理一》记载: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(1276),改博州路为东昌路,治聊城。聊城又是明清两朝东昌府署所在地,所以聊城又名东昌。

东郡: 据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: 秦王政五年(前242),初置东郡。汉承秦制。因聊城隶属东郡,又是明清两朝东昌府署所在地,所以明清的文人士大夫又拟古称聊城为东郡。

〔2〕黄河故道: 黄河易淤易决,河道多次变迁。其中,自东汉永平十三年( 70) 王景治河成功至唐景福二年(893) ,河道长期基本不变。故道自今河南濮阳南东北流经山东聊城市、茌平南,折北经禹城市西,又东北经滨州市南入海。所以杨以增说: 东昌境内“水有黄河故道”。

九河: 始见《尚书·禹贡》: “九河既道”。又见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》: “禹疏九河”。九河,指黄河下游的九条河: 徒骇、太史、马颊、覆釜、胡苏、简、洁、钩盘、鬲津。既道,是说大禹已将河道疏通,水可畅流入海。汉人对九河已不能确指。

〔3〕魏博: 唐方镇名。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( 763) ,为收抚安禄山、史思明馀众而设置的河北三镇之一,治魏州( 今河北大名东北) 。辖境屡有变动,较长期领有魏、博、贝、卫、澶、相六州。其中的博州,治所在聊城(今市东北),唐辖境相当今聊城市东昌府区、高唐、茌平等县地。

〔4〕1992年维修光岳楼时,文物工作者拆开北 门上方的石“武定”匾,发现背面题记: “洪武五年”。 由此可以断定: 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(1372) ,洪武七年( 1374) 竣工。创建者为平山卫指挥使陈镛。陈镛以修筑城墙所剩馀的砖石木料在城中央建楼,故名“馀木楼”。加固城墙旨在防御元蒙残馀势力死灰复燃、卷土重来,馀木楼的作用是“严更漏而窥敌望远”。安赤绂协助陈镛创建光岳楼,亦功不可没。( 参见拙文《朱棣爱将张玉死于何人之手?》,载《文史知识》2013 年第 10 期。)

〔5〕李赞,河南西平县人,吏部考功司员外郎,官阶从五品。

〔6〕李赞《题光岳楼【诗】有序》说: “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,城中一楼,高壮极目。天锡携余 登之,直至绝阁,仰视俯临,毛发欲竖,因叹斯楼天下所无,虽黄鹤、岳阳,亦当望拜。乃今百年矣,尚落寞 无名称,不亦屈乎? 因与天锡评命之曰: ‘光岳楼’,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。”( 康熙二年版《聊城县志 ·艺文志》) 李赞途径东昌并命名“光岳楼”的时间是明弘治九年( 1496) ,“太守金天锡”,即东昌知府 金福,字天锡。岱岳: 亦简称“岱”,即泰山。

〔7〕明成化二十二年( 1486) ,东昌知府杨能重修。明嘉靖十二年( 1533),东昌知府陈儒第二次维修光岳楼。明万历七年( 1579) 至万历十年( 1582) ,莫与齐任东昌知府,期间,他主持第三次重修光岳楼。

〔8〕载于郡志: 即清嘉庆十三年(1808)版《东昌府志·卷之四十四·台沼》有记载。

〔9〕东昌知府蔡学颐重修光岳楼的时间是: 乾隆二十年( 1755) 九月兴工,乾隆二十一年( 1756) 四月竣工。

〔10〕道光己亥、庚子间: 即道光十九年(1839) 至道光二十年(1840) 。

〔11〕傅子绳勋: 子,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,是男人的尊称或美称。傅子绳勋,即傅绳勋,字接武,号龢 轩,又号秋屏,山东聊城人。嘉庆十八年(1813) 乡试中举,嘉庆十九年( 1814) 考取第2甲第47名进士,选授翰林院庶吉士,官至江苏巡抚、山东团练大臣,诰授荣禄大夫,官阶从一品。傅绳勋与杨以增的关系非同一般,二人结为“姻亲”——傅绳勋的长女嫁给杨以增的次子杨绍和为妻。参见拙文《〈东郡傅氏族谱〉中的杨以增佚文两篇》,载《文献》2004年第1期。

读礼家居: 古人守丧在家,读有关丧祭的礼书,因称居丧为“读礼”。语本《礼记·曲礼下》: “居丧未葬,读丧礼; 既葬,读祭礼。”此指杨以增与傅绳勋二人因父丧在家丁忧守制。杨以增之父杨兆煜 ( 1768- 1838) 字炳南,嘉庆三年(1798) 乡试中举,曾任即墨县教谕,道光十八年( 1838) 六月十九日卒于襄阳,是年,葬于聊城西南田庄“孝思原”,俗称“杨家林”。杨以增在为父丁忧守制期间创建了驰名中外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,海源阁于道光二十年( 1840) 十月中旬竣工,为三间二层旧式楼房,楼下是杨氏家庙,楼上藏宋元珍本典籍。丁延峰说“海源阁上二层五间”是错误的。( 丁延峰《海源阁藏书研究》,商务印书馆,2012年,第94页。) 《钦定大清通礼》卷十六明确规定: 一品至三品官员的家庙为五间,四品至七品官员的家庙三间。杨以增时任湖北安襄郧荆道,即正四品道员,他绝对不会、也不敢僭越《钦定大清通礼》建五间的家庙。

傅绳勋之父傅廷辉( 1762-1838) ,字映宸,曾任河南怀庆府、归德府经历,延津、林县典史。道光十八年( 1838) 八月初二日卒于聊城,享年77岁。

〔12〕詹子恩: 即詹恩,嘉庆三年( 1798) 考中武举人,与杨兆煜同年中举,是杨以增的长辈。

〔13〕祝太守庆谷: 太守,官名。本为战国对郡守的尊称。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,为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。明清的知府拟古称太守。祝太守庆谷,即东昌知府祝庆谷,河南固始人,道光十九年(1839) 至道光二十一年(1841)任东昌知府。

〔14〕章明府斅: 明府,此指县令。章斅,浙江归安县人,道光十三年(1833) 二月任聊城知县,道光二十一年(1841) 九月再任聊城知县。

〔15〕西商: 此指山西、陕西来聊城的商人。聊城的山陕会馆,即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商人所建。懋迁: 贸易。懋通“贸”。

〔16〕科第其日盛矣乎: 科第,即科举中式。光岳楼第二层设有“文昌帝君”( 即梓潼帝君) 的龛座及神像。道家认为上帝命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,主管人间功名禄位。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凡求取功名者,皆祈祷之。卢綋在《重修光岳楼记》中说: “楼旧祀文昌帝君,龛座幽闭,爰改祀楼二级间,新其肖像,撤去其四面之额,使八窗洞豁。兹郡人文曩称最盛,自是宜有加焉”。

〔17〕胡太守德琳: 即东昌知府胡德琳,字碧腴,号书巢,广西桂林人,乾隆十七年(1752) 壬申恩科第2甲第37名进士,乾隆三十五年(1770) 至乾隆三十九年(1774) 任东昌知府; 乾隆四十三年(1778)至乾隆四十四年(1779) 再任东昌知府。乾隆三十五年( 1770) 冬,胡德琳购买了孙启淑的旧宅,经营四载,于乾隆三十九年(1774) 建成“启文书院”。(胡德琳《启文书院记》,载清嘉庆十三年版《东昌府志·卷之十四·学校下》; 又见清宣统二年版《聊城县志·卷四·学校志》。) 丁延峰说: 启文书院建成于“乾隆二十九年”是错误的。(丁延峰《清代聊城杨氏藏书世家研究》,中华书局,2013年,第8页。) 孙启淑,字履青,号彦山,雍正四年(1726) 丙午科举人,曾任福建政和知县。

〔18〕接武: 步履相接,前后接连不断。武,足迹。

巍科: 高第、高中,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。

三状首: 状首,即状元。三状首,此指明清东昌府的三位状元朱之蕃、傅以渐、邓钟岳。

朱之蕃(1556-1624) ,字元介,又字元升,号兰嵎,明南京锦衣卫籍,祖籍茌平。万历二十三年(1595)乙未科状元,官至吏部右侍郎,卒赠礼部尚书。为官清廉,曾奉命出使朝鲜,拒收朝鲜赠贿。著有《使朝鲜稿》四卷、《纪胜诗》一卷等。

傅以渐(1609-1665) ,字于磐,号星岩,聊城人。清顺治三年(1646)丙戌科状元,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,著述多毁于火。傅以渐以“清勤”著称,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主编的《晚晴簃诗汇·诗话》说“星岩为开国首科第一人,受孝陵知遇,不十年即入政府,清节雅怀,弁冕当代。”傅以渐是傅绳勋的高祖父,傅斯年是傅以渐的八世孙。

邓钟岳(1680-1753),字东长,号悔庐,聊城人。清康熙六十年( 1721) 辛丑科状元,官至礼部左侍郎。著有《知非录》一卷、《寒香阁诗集》四卷、《寒香阁文集》四卷。邓钟岳以书法著称于世,为官清正廉明。 〔19〕传薪: 传火于薪,前薪尽而火又传于后薪,火种传续不绝。语出《庄子·养生主》: “指穷于为薪,火传也,不知其尽也。”后比喻师生递相授受。

正学: 合乎正道的学说。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,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始以儒学为正学。

七先生: 指明代东昌七贤王道、穆孔晖、张后觉、孟秋、赵维新、王汝训、逯中立。

王道(1487-1547) ,字纯甫,号顺渠,明武城(明武城县隶属东昌府管辖)人。正德六年( 1511)辛未科第2甲第66进士,官至吏部右侍郎,卒赠礼部尚书,谥文定。著有《易诗书大学亿》。

穆孔晖(1479-1539) ,字伯潜,号玄庵,明堂邑人。弘治十七年( 1504) 乡试,山东主考官王守仁(阳明)极为赏识穆孔晖之才华,擢为第一名举人,即解元。弘治十八年( 1504) ,穆孔晖考取第3甲第60名进士,选授翰林院庶吉士,官至南京太常寺卿,卒赠礼部右侍郎,谥文简。他是王阳明心学的北方传人。著有《读易录》《大学千虑》等。

张后觉(503—1578) ,字志仁,号弘山,明茌平人。贡生,曾任华阴县训导。博学多识,学者尊称之“弘山先生”。著有《弘山集》四卷,传播王阳明心学。

孟秋(1525-1589) ,字子成,号我疆,祖籍茌平,生于阳谷县张秋镇。师从张后觉,发明良知之说。明隆庆五年(1571)辛未科第3甲第217名进士,官至尚宝司少卿,卒谥清宪。著有《道脉说》《大道吟》等。

赵维新(1525-1616) ,字素衷,明茌平人。年二十,闻张后觉讲良知之学,遂师事之。以其问答语,编为《弘山教言》。性纯孝,家贫,并日而食。以岁贡生出任长山训导。年九十二,无疾而终。著有《感述录》六卷、《续录》四卷。

王汝训(1551-1610) ,字师古,号浤阳,聊城人。少有大志,聪明过人,拜穆孔晖为师,潜心研究儒学,十二岁考取秀才,隆庆四年( 1570) ,年二十乡试中举,隆庆五年(1571) 考取第3甲第96名进士,授元城(今河北大名) 知县,官至工部尚书,谥恭介。撰修《东昌府志》二十卷,著《疏草》二卷,文集、诗稿 藏于家。

逯中立,字与权,号确斋,明聊城人。万历十七年(1589) 己丑科第3甲第13名进士,由行人擢吏科给事中,凡五上疏救顾宪成等,违背皇帝旨意,停俸一年,改兵科右给事中,上疏反对王锡爵任用门生刘虞夔为纂修国史总裁,触怒万历皇帝,被贬为陕西按察司知事,引疾归。家徒四壁,安贫乐道。著有《周易札记》三卷、《两垣奏议》一卷。

〔20〕相国星岩傅公: 即傅以渐,字于磐,号星岩,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。所谓“大学士”,即内阁的主要成员,俗称“阁老”,雅称“中堂”,拟古称为“相国”或“相公”。清代,除授大学士称为 “拜相”。

〔21〕少宗伯悔庐邓公: 即邓钟岳,字东长,号悔庐,官至礼部左侍郎。礼部左侍郎拟古称“少宗伯”。 〔22〕槁项黄馘: 槁,干枯; 项,脖子; 馘 xù,这里指脸。槁项黄馘,谓面黄肌瘦。语出《庄子·列御寇》: “【曹商】见庄子曰: “夫处穷闾阨巷,困窘织履,槁项黄馘者,商之所短也”。

〔23〕维岳降神,生甫及申: 语出《诗·大雅·嵩高》: “维岳降神,生甫及申。维申及甫,维周之翰。” 郑玄笺: “申,申伯也。甫,甫侯也。皆以贤知,入周为桢干之臣。”岳,即太岳山,今山西霍州市东南的 霍山。杨以增在此借指光岳楼。

〔24〕都人士: 本意是指居于京师有士行的人。都,有多层含义,著名城市亦称为都。本文的“都人士”即指聊城立志进取的读书人。聊城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著名城市之一,明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称之为: “漕挽之咽喉,天都之肘腋”,“江北一都会”。

〔25〕叶锡麟(1792-?) ,字云台,道光十七年( 1873) 丁酉科举人,曾任高苑县教谕。

相关阅读
最新图集


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

Copy Right © 2004-2018 All Rights Reserved

 

电话:0635-8520021

传真:0635-8520021

投稿邮箱:xwzx163163@163.com